12月11日,山东省级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典型案例公布。其中,“德州市齐河县 以文旅项目集群化赋能乡村振兴融合发展”入选。
据了解,为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展示山东文旅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成果,根据《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 教育部办公厅 自然资源部办公厅 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第二批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按照《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工作方案(2024年版)》,经各地申报、专家评审、公示等程序,确定12个案例入选省级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典型案例名单。
济南市章丘区
推进农文旅深度融合,赋能乡村振兴谱新篇
济南市章丘区积极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基层文化服务效能持续提升,推行乡村振兴文化顾问制度,开展文化惠民活动1000多场次。积极推进古建修缮,以旅游为抓手促进农村环境提升,建设美丽乡村。培育花样垛庄、诗画文祖等旅游特色小镇,打造民宿集聚区,成立非遗联盟,创新“非遗+”发展道路,每年举办农文旅节庆活动20余场次,壮大农村产业。
青岛西海岸新区
文旅融合、特色产业双轮驱动
全面赋能乡村振兴
青岛西海岸新区依托山海资源优势, 持续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坚持文化铸魂、产业筑基、项目引领,全面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工程,入选国家级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培育省级文旅“雁阵型”产业集群2个,省级以上文化产业示范园区5家,创建105个省级以上文旅品牌,建成运营藏马山旅游度假区、北方微短剧基地、杨家山里田园综合体、海青北茶商街、毛家山齐鲁之间等项目。达尼画家村荣获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年产值达3亿元。文旅项目带动村民就业5万多人。
淄博市博山区
景区城、景区镇、景区村
三步走出文旅赋能乡村振兴新路子
淄博市博山区坚持文化赋能,聚焦全域旅游,成功创建为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中国琉璃之乡、中国鲁菜名城。在齐长城、孝文化、陶琉文化的赋能下,景区城、景区镇、景区村逐步建成,百姓交口称赞,游客流连忘返。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乡村振兴的动能释放,让博山从百年工业基地变成了“诗和远方”,从纯山区县变成了网红打卡地,走出了一条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博山路子。
枣庄市山亭区
全景枣庄·不墨山亭,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枣庄市山亭区坚持党建引领、集中连片、跨村联建的发展思路,以“鲁南古村+”为特点,盘活闲置小院;“古村+民宿”“非遗+节庆”“农品+电商”为特色,获得国家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等荣誉称号。2023年全区文化产业增加值7.6亿元,占GDP比重5.3%;乡村旅游接待560万人次,综合收入47.1亿元。
东营市垦利区
文化引领、产业带动,助力垦利乡村振兴新突破
东营市垦利区按照“两线、三片、多点”发展格局,多举措推动文旅深度融合。举办杨庙黄河大集等活动30余次,实施稻田画等项目,带动群众就业2万余人,人均年增收3000元。打造“四季歌”“艺心为民”品牌,年开展文艺演出、免费公益培训1600余场次,受惠群众5万余人次。文旅产业特派员入选2020年度全省文化旅游工作典型案例,“非遗在社区”试点工作通过全国评估。垦利区先后获得山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之美丽宜业之城等称号。
济宁市泗水县
“农文旅”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合伙人”共绘和美乡村新画卷
济宁市泗水县立足“海岱名川”“中国泉乡”资源禀赋和甘薯特色产业优势,彰显“洙泗渊源之地,圣化融液之区”文化底蕴,大力实施文化强县战略,把文旅产业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以创新发展、融合发展、绿色发展为主线,以“乡村振兴合伙人”为机制,探索出“文化艺术、农文旅融合、非遗、生态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四条新路径,打造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泗水模式”。
泰安市岱岳区
深挖特色 集群发展
打造文旅融合助推乡村振兴“岱岳模式”
泰安市岱岳区以精品文旅破题,以产业集群引流,围绕休闲旅游、观光农业、高端民宿、康养颐居四大主导产业,推动文化产业和乡村振兴深度融合发展,构建“北部平安旅游、南部文化旅游、西部民俗旅游、东部田园旅游、中部休闲旅游”发展格局,变“借光”为“发光”,让“流量”变“留量”。泰山九女峰片区开创“乡村文旅+田园康养+667”的乡村振兴模式,被列为山东省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获得中国文旅融合示范奖。
威海市文登区
文化新韵奏响千年古县乡村振兴新乐章
威海市文登区是千年古县、历史文化名城,有“文登学”美誉。文登区着力推动“农工文旅”融合,打造了20个特色文化村、55个文化展馆,活用非遗、民俗等传统文化,实现国家级和省级非遗鲁绣、花饽饽等重点非遗产业可转化率达到90%,做强乡村特色文旅产业。推行乡村振兴首席专家制度,吸引清华、北航等人才500余名。构建“文化+”产业链,促进产业结构新升级,年拉动游客200万人次,带动农民年增收2万元以上,奏响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新乐章。
日照市岚山区
激活“茶”“渔”文化生命力 赋能乡村振兴新模式
日照市岚山区积极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探索“文化+”“旅游+”发展模式,结合本地特色的渔、茶和红色文化,创新打造“茶文旅”“渔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的新模式。全年累计举办文旅消费活动356场,拉动消费17.8亿元,以乡村文旅产业带动5.6万农民就业,增加农村集体收入3.46亿元。袁奇军入选2023年度乡村文化和旅游带头人,“官草汪村渔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入选“2023年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案例”。岚山区获得全国茶旅融合特色区、国家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等荣誉称号。
临沂市兰陵县
农文旅产业融合 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临沂市兰陵县深入挖掘儒学文化、诗酒文化、红色文化等资源,大力发展美酒酿造、创意农业、非遗文创、节会演艺等文化产业,打造了兰陵国家农业公园、压油沟乡村旅游度假区、荀子文化园等一批精品文旅项目,2023年全县共接待游客648.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6.8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29.3亿元,成功创建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探索打造了农文旅融合发展助推乡村振兴的“兰陵模式”。
德州市齐河县
以文旅项目集群化赋能乡村振兴融合发展
德州市齐河县坚持以项目为总抓手,以投资作主驱动,探索出一条“党政保障、市场引领、创新驱动、品质发展、高端推进”的发展路径。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6.3%,旅游收入占GDP比重10.1%,黄河国际生态城获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实施重点文旅项目20余个,总投资超千亿元,带动就业1万余人,群众人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山东文化艺术职业学院持续培养文创人才,“文化先行官”项目培育8500名基层文艺骨干,服务群众70万余人次。
菏泽市巨野县
工笔牡丹画勾勒“乡村振兴”新卷幅
菏泽市巨野县立足画乡品牌,围绕“塑品牌、育人才、拓市场”总体要求,大力发展工笔牡丹画产业,现有1个县级农民书画培训基地,8个绘画专业镇,50个绘画专业村,65家基层画院,160余家书画培训机构,书画从业2万余人,年创作绘画作品150余万幅,远销40个国家、地区。创作的《花开盛世》《锦绣春光》等作品,先后亮相上合青岛峰会、美国纽约时代广场等重要场所及国际城市,2023年实现产值4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