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文化和科技融合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更加鲜明地树立重视科技创新、加快推动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发展的实践导向,促进文化产业实现全面转型升级,以高质量的文化供给,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高品质的精神文化需求。
加强高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202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强调,“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要在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方面下更大功夫”。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始终是推动文化创新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现代科技的蓬勃发展、广泛应用,催生出更能推动生产力跨越式发展与生产方式变革的新质生产力。文化领域的新质生产力是以创新为驱动,以高科技为支撑,以高质量和高效能为指引,以文化创作生产为核心内容的先进生产力形态。高质量发展文化产业,必须找准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连接点,主动对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聚焦文化产业领域核心技术、前沿技术,特别是“卡脖子”“堵点”“断点”等薄弱环节,开展针对性研发,实现精准性突破,向文化产业领域提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质量核心技术,锻造出高科技支撑的文化领域新质生产力,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提供强大动能。
加强文化产业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科技攻关。加强人工智能、自适应感知、新型交互模态等智能基础理论与方法研究,开展人机交互、混合现实等关键技术开发,推动类人视觉、泛在物联等智能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创新应用。以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为技术基点,围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文创设计、文物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文化旅游等领域,开发以目标对象活动感知、深度交互式体验为主的应用系统平台和产品。面向文化产业重点环节强化科技攻关,加强文化创作、生产、传播和消费等环节的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开展文化资源分类与标识、图神经网络算法、VR/AR虚拟制作等文化生产技术研发,开展文化产品多渠道发布等文化传播技术研发,开展知识产权保护与侵权追踪、舆情分析与内容安全监管等文化管理技术研发。
推动文化应用软件和装备制造的数字化研发。加强基于国产核心芯片和基础软件的8K超高清核心元器件及设备的研发和应用,推进5G+8K转播系统的研发和应用。加强智能化的数字化采集、文化体验、公共文化服务等专用文化装备研发。推动各类文化装备向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低功耗、低成本方向发展。
推动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和科技融合,既催生了新的文化业态、延伸了文化产业链,又集聚了大量创新人才,是朝阳产业,大有前途。以创新为导向,立足科技创新出发地、原始创新策源地和自主创新主阵地的功能定位,加速落实国家出台的文化和科技融合、文化产业数字化等相关政策与规划,高标准建设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国家级文化科学城,加快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科技创新平台、文化科技产业集群。精心打造文化产业发展新高地,充分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拓展产业聚集优势,提升文化产业集群化水平。依托科技城、大学科技园等,打造数字文化科技产业发展园区,推动国家网络视听产业园、人工智能产业园、5G+智慧广电产业园等重点项目建设。支持高水平研究机构和数字文化新业态领军企业在创意设计、媒体融合、游戏开发、影视动漫、文化资源保护开发等领域建设国家文化科技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鼓励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围绕本地特色产业集群打造区域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深化行业级、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和应用。引导和支持文化产业园区建立完善的数字化建设标准体系,统筹推进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等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软硬件一体化部署。积极探索文化产业园区数据大脑建设,利用数字技术提升园区运行管理、产业服务、运营决策能力,赋能文化产业园区数字化转型升级。
发挥技术赋能作用,形成文化产业价值创新链。沿着产业链开展数字化升级、智能化改造,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向中高端攀升的环节布局创新链。充分发挥数智技术的产业赋能作用,运用新技术对需求分析、研发设计、试制改进、加工制造、销售服务等环节进行改造提升,鼓励产业链龙头企业打造供应链数字化协作平台,打通品牌、物料供应、生产加工、营销等产业链多个环节,打造“研发+生产+供应链”的数字化产业链,实现产业链上下游的供需数据对接和协同生产,建设产业链、供应链畅通的文化制造枢纽的关键节点。通过搭建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创新网络自动形成创新链,让文化企业的需求与科技企业的能力高效匹配。依托自贸区、高新区、经开区等,根据创新链上各环节的需要,积极引进国际高端创新资源,加强与国际创新产业高地的联动发展。
坚持协同创新发展,打造文化产业创新共同体。以“文化科技化”促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创新文化产业发展新机制,推动跨区域开放合作,支持跨区域配置创新要素,深化区域经济和科技一体化发展。整合区位相邻、产业互补的各类科技园区、产业园区等,打造更多集中连片、协同互补、联合发展的创新共同体。利用科技手段支撑不同地区、不同发展阶段的高水平特色文化产业集聚,破除产业链梗阻,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营商环境,建设高水平产业发展共同体,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园与科创园等创新平台互动共享,让文化和科技相互促进、创新和创意相得益彰。根据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特点,加强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等前沿领域的系统合力,引导形成“多学科交叉”“政产学研”一体化效应,促进文化产业和科技融合整体水平的提升。完善文化科技融合工作机制,建立顺畅的管理体制,形成有效的管理合力,达成文化科技的跨部门资源整合工作体系。
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做大做强数字经济,激发数字经济活力,推动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并提出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形成更多新的文化产业增长点。这为文化产业提质增效指明了前进方向。我们要积极运用创新思维,运用文化创意、数字化技术、跨界融合等手段,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迅速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加快培育、发展更多新型文化业态、新模式,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利用数字化发展生产新业态。积极运用5G、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虚拟现实、量子加密、数字孪生、物联网等技术,大力发展数字出版、动漫网游、网络直播、数字娱乐等新业态,建设在线剧院、数字剧场等“互联网+演艺”平台。支持文化文物单位与融媒体平台、数字文化创意企业合作,运用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开发馆藏资源,开展智能讲解和交互体验等数字化服务。推进文化会展行业数字化转型,支持举办线上文化会展,实现云展览、云洽谈,探索线上线下同步互动、有机融合的办展新模式。加快发展在线研发设计,建立数字化设计与虚拟仿真系统。
利用数字化打造消费新场景。随着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技术的发展,顺应大众文化消费的实时化、沉浸式、互动化需求导向,尽快在文化消费终端布局人机交互、全息呈现、虚拟仿真等技术应用,打造更多综合性文化消费新场景。发展全息互动投影、景区灯光秀等数字艺术展示产业,开展数字展馆、虚拟景区等服务,开发沉浸式旅游演艺和娱乐体验产品,提升旅游演艺、线下娱乐的数字化水平。推动沉浸式业态与城市公共空间、特色小镇等相结合。加强元宇宙体验中心和平台建设,打造若干具备较高商业价值的旅游元宇宙IP项目,建设国内元宇宙内容创作高地。推动现有文化内容向沉浸式内容移植转化,丰富虚拟体验内容,从而达到更高层次的文化认知和审美享受。
利用数字化壮大文化产业新企业。大力支持有条件的数字文化新业态企业承担国家重要科研项目,开展基础性和前沿性创新研究,加强颠覆性技术创新。发挥龙头文化企业的带动作用,实施数字文化新业态领域大型骨干企业培育计划、高新技术企业树标提质计划、中小企业专项培育工程,打造一批数字文化产业领军企业和特色企业。实施中小文化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加快生产全过程数字化改造升级,加快中小型文化制造业企业实施智能制造优化升级。支持重点数字文化新业态企业瞄准产业链关键环节和核心技术实施兼并重组,加快产业链关键资源整合,培育一批数字文化新业态“链主”企业。
当前,文化和科技融合已成为培育文化产业增长极的新动能、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文化产业发展实践证明,新技术、新手段只有和优质文化内容供给相结合,才能产生强大的可持续的生产力。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快发展的今天,只有坚持“创新驱动”和“内容为王”,大力推动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才能实现文化与科技双向赋能、双向奔赴、共同出彩。
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武汉轻工大学管理学院文化产业管理系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