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部产业司巡视员孙若风谈文化改革:目标更科学、方法更系统
11月21日,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巡视员孙若风做客中国经济网《文化名人坊》栏目特别节目“解读十八届三中全会”,就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他认为,加快完善文化管理制度是首要任务,文化体制改革要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造力,要建立健全现代市场体系,让文化资源流动起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引入竞争机制,提高文化开放水平要做到文化外交与文化贸易两翼推进。
加快完善文化管理制度是首要任务
孙若风表示,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出来之后,社会各界都非常振奋,因为文化体制改革被放在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位置上。与十年前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比较,在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里面,文化体制改革只有300字,而且是放在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之中,而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文化作为一个独立的章节来部署,字数是1300多字,多了1000字。他强调,在国家的整个改革大戏中,文化体制改革是中国改革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说如果没有文化体制改革,就没有今天完整的中国改革,或者说文化体制改革是今天中国改革这场雄浑的交响乐中间的一个精彩的乐章。
孙若风指出,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文化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和生态文明进行五位一体的全面深化改革,这一轮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更科学,文化体制改革推进的力度更大,文化体制改革的方法更系统。 具体说来,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与“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动国家治理结构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的总目标是一致的。孙若风指出,也正因为是这样,所以文化体制改革,提出来首要的任务就是加快完善文化管理制度,特别注意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孙若风强调,制度需要是稳定、长期的,如果制度得到完善,就可以解决目前在文化建设中存在“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等问题,比如,最容易挪用的经费是文化经费,最容易取消的项目是文化项目,最容易被挤占的设施是文化设施,完善的制度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
文化体制改革要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造力
孙若指出,《决定》中强调以人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这与本轮改革的动力、目的密切相关。他表示,改革的动力是三个解放,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活力,。改革的目的是三个让,让更多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创作源泉涌现、更多的创作成果给群众。落实到文化体制改革方面,就是要以激发全民族的创造力为中心。
孙若风强调,要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造力,首先要突出文化服务人民群众的宗旨,树高千尺总有根,作为文化的主人,人民群众希望在文化上能够创新、创造、创意、创业,这是一种新的需求,也是一种很强烈的需求。他们期盼有更多的、更丰富的、优质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需要通过发展文化市场去解决。
孙若风表示,按照现在居民收入的情况,一年潜在的消费规模应该达到47000亿,而现在实际上大概只有1万亿多一点,这中间有将近4万亿的落差,这个落差,一方面是巨大的文化产业发展的空间,但是也更应该看到,文化产业还没有更好地去满足群众的需求。另外群众特别期盼能够构建起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证他们基本的文化权益,他们也期望能够进一步提高文化开放的质量,引入更多的、更好的外部的文化优秀作品,同时让中国文化走出去,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中国人的精神风貌。
健全现代市场体系 让文化资源流动起来
孙若风认为,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特征是统一、开放、竞争、有序,三中全会强调,要注重市场的作用,要突破区域、城乡一些壁垒,让文化资源在全国流动起来,也正是因为这样,所以《决定》强调要注重打造、要注重壮大市场主体。
孙若风指出在壮大市场主体这方面又有几方面工作:一方面要推动国有文化企业的转企改制,使其按照现代文化企业的标准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他表示,这些年已经有大批的经营现代文化单位实现转制,下一步要按股份制改制,在市场主体的同时要非常注意引入民营文化企业的,要引入这一块,形成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局面;另一方面就是重视骨干文化企业发展,通过兼并重组,多种方式把文化产业的规模做大。
此外,孙若风强调,与过去单纯关注重点骨干文化企业不同,现在特别重视小微企业的发展,当前,大量的文化企业是小微型的文化企业,文化产业领域要形成骨干文化企业与中小微型文化企业良性发展的文化产业生态。他强调, 文化部这几年出台了不少政策,一再地降低门槛,演艺、娱乐、网络游戏、动漫像这些门类,基本上都已经实现了对小微企业的全方位开放。
最后,孙若风表示,下一步,文化部会按照三中全会《决定》的要求,进一步加大社会资本、民间资本进入国有文化企业,参与文化建设,一方面引入、注入了新的资本,同时也带来了新的管理理念,新的活力,孙若风表示,这一决定还体现出对中国特色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认同,下一步可能有更大的力度推动这项工作。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引入竞争机制
孙若风指出,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引入竞争机制,在国际上是通行的做法。这些年,我国一些地方也在这方面做了尝试,比如说项目外包、委托管理,但是总体上来说,我们现在公共文化服务还是由政府包揽。由此也带来了成本高、效率低等问题。三中全会提出引入竞争机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的改革力度会更大。
孙若风强调,《决定》里还专门对公共文化服务提出要求,要求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推动文化惠民项目与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建设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提出标准化的要求。他指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引入竞争机制,会倒逼现有的文化事业单位,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进一步搞活内部管理,提高服务的质量。
此外,孙若风还表示,《决定》里讲了一个很重要的事情,就是要统筹基层的宣传文化卫生科技的设施,近年来,由于中央和地方对文化建设的重视,基层文化基础设施较多,但存在一定程度的资源浪费,这一轮改革,要将顶层设计与创造相结合,统筹统筹基层的宣传文化卫生科技的设施。
文化外交与文化贸易要两翼推进
孙若风指出,关于提高文化的开放水平,《决定》中提出了较多要求,提高文化的开放水平,要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对外文化开放是国家开放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文化开放方面,实际上是两个方面,一个是引进来,一个是走出去。
孙若风表示,这些年来,中央非常重视扩大对外文化贸易,文化外交与文化贸易要两翼推进,从现在的情况来看,文化外贸、文化贸易还是一个新事物,但也取得了很大的突破,产生了一批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排头兵,特别是核心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对外贸易,这几年持续攀升。孙若风同时强调,差距仍然存在,特别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核心文化产品的服务与国外是存在巨大逆差,第二个是在整个国家对外贸易中间,文化贸易这块占的比重很小,只占了1%。
正是基于这一点,孙若风强调,三中全会《决定》强调了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主体、社会参与,如果按这一点,扎扎实实落实中央这个《决定》,会开创对外贸易崭新的局面。他表示,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不但对国内的经济社会建设起到很好的作用,也会在国际范围内对参与国际竞争、推动整个国际发展的方面,起到很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