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政策法规 > 聚焦2022年全国两会 > 详细内容
全国政协委员张颐武:建议出台规制标准指导知识付费
随着短视频、直播等新兴媒介的发展,数字化转型已然成为文化产业发展变革的重要助推器。今年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民进北京市委会副主委、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在《运用新媒体促进知识普及与传统文化传播》的提案中建议,可通过直播打赏的方式,允许、支持科教文艺工作者利用短视频及直播平台合理创收。
直播打赏,这一颇具争议性与时代感的热词再次被两会提及。在张颐武看来,文化产业借助新技术推出新产品、发展新业态是不可逆转的时代趋势,而直播打赏更像是传统业态的数字化体现。
“就好比你花钱去买知识,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日前,张颐武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促进优质知识与传统文化传播,需要高素质人才承担重任,而以适当的物质条件调动人才积极性,能有效支撑这项工作的发展。“直播打赏其实也可以很正面。”
直播打赏=知识付费
如同大众进入剧场需要购票一样,直播打赏可以看作是知识付费的另一种形式。
近年来,短视频、直播平台的优质知识内容供给日益充分,大众通过短视频、直播平台获取知识成为常态,“知识普惠”效应已经形成。
以公开数据为例,截至2021年12月,抖音知识视频累计播放量超6.6万亿,点赞量超1462亿,评论量超100亿,分享量超83亿。2021年1月至10月,清华大学在抖音平台开设公开直播课384场,北京大学开设509场,网民平均每天就可享受一场以上“名校大课”。
与此同时,传统文化类内容也广受短视频、直播观众欢迎。以“李子柒”“只露声音的宫殿君”“上戏416女团”等一批青年文化传播者为代表,“国风田园”、古建筑、传统戏剧等内容屡屡“破圈”。截至2021年11月,仅抖音平台曲艺类主播平均每天开播3719场,收入同比增长232%。
“由此可见,利用短视频、直播等新兴媒介进行知识普及、传播传统文化已成规模,且颇具潜力。”张颐武表示,我国文化知识领域从来不乏高素质人才,应将这些人才优势有效吸纳为新媒体知识普及工作的人才库,鼓励人才资源向传播传统文化等相应工作倾斜,而物质奖励不失为一种直接有效的鼓励方式。
“直播打赏是对知识产权的尊重,如果博主所讲的内容对观众有益,那他理应可以因自己的劳动获得相应的报酬。”张颐武强调,打赏是出于观众适内容增量的多少所做的选择,跟低级趣味、触犯法律、违反道德的打赏不可一概而论。
如同硬币具有两面,打赏的A面可以调动人才积极性,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播,B面却仍然存在打赏乱象。对于直播打赏的诸多争议,张颐武也表示:“违法违规的现象需要平台、有关部门去监管,但我们不能因为这些乱象的存在而忽略直播打赏的正面意义,说到底平台只是工具,本身并没有对和错,关键在于如何使用它。”
直播间再就业,打赏收入超演出
直播打赏的另一个意义在于,帮助失去传统舞台的职业艺人们找到了再就业的机会。
2020年受疫情影响,全国各地的演出活动全面停摆,戏剧、戏曲等线下艺术行业进入了寒冬期。据中国演出行业星空(中国)发布的数据显示,从2020年年初至3月初,全国取消或延期演出近2万场,仅2020年3月份就取消或延期近8000场次演出(包含剧场和大型演出)。
这对于人才流失本就严重的传统剧团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某MCN运营负责人钟柯楠甚至用惨淡来形容传统戏曲演员的收入,“每月工资两三千,戏曲演员真的很清贫,没有几个人愿意留下来。”
而抖音直播的出现帮演员们找到了新的“舞台”,因直播产生的额外收益,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戏曲演员入驻抖音直播间。“直播打赏帮我找到了方向上的自信,至少能让我看到自己的专业还是能赚到钱的。”杭州黄龙越剧团的专业演员余玉婵感慨道,2019年年初,她注册了抖音账号,迄今为止,已发布360多个短视频,并积累了85万粉丝,单场直播打赏收入最高的时候能超过剧团的单场收入。
直播打赏让更多的匠人匠心获得了尊重和认同,据抖音联合巨量数据发布的《抖音直播2021年度生态报告》显示,2021年,抖音传统文化类直播新增直播场次100万场,其中,最受欢迎的经典曲艺类直播观看时长同比增长278%,同时,传统文化主播收入同比增长101%,曲艺类主播收入同比增长232%。
出台政策法规,鼓励大众广泛参与
任何新兴事物想要获得长远发展,相关政策法规是必不可少的。
对此,张颐武在提案中建议,国家层面能设置支持政策:对通过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有效传播优质知识内容与传统文化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扬、奖励;在法律和政策层面出台明确规制标准,指导短视频、直播平台依法开展知识付费业务,培养公众对优质知识的价值认知和尊重。相关部门及平台共同对收费知识内容、线上服务价格依法监管,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在政策上支持企事业单位及个人通过短视频直播平台进行知识普及、传统文化传播事业,通过直播付费、网络打赏等模式,取得适当合法、合理的收入,以激励社会大众广泛参与。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互联网的蓬勃发展降低了信息复制的成本,相比于同质化的内容,人们更加信赖专家学者、精英群体提供的专业知识。据艾媒数据显示,疫情爆发期间,有63.1%的中国用户购买过知识付费产品,中国知识付费的市场规模已从2015年的15.9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675亿元,人们对于知识内容付费的接纳程度在逐年提高。
通过精英群体与直播平台的联动,更多优质的专业内容也将与用户强关联,张颐武坦言,目前的新媒体平台还停留在“知识普及”的层面,需要更多的机构将严肃、深度的内容搬到平台上,分享学术甚至研究,网络平台流量至上,是因为劣币太多,只有好的内容越来越多,才能带来网络社会的天朗气清。